<正>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成立于2009年,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物理系能源利用教研室,是全国最早创建和发展的能源学院之一。学院现由中国科学院刘忠范院士领衔建设,是苏州大学重点建设的新型国际化公办学院。学院汇集国际顶尖人才与队伍,匹配一流平台设施,聚焦有重要发展前景和重大创新机遇的能源与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
通过对便携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国际标准IEC62133 2002版与2012版的内容编排、试验对象、试验参数及检测项目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为锂电池检测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实际操作指导性和规范性。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是解决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聚合物聚丙烯腈(PAN)耐热性高且电化学稳定性好,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骨架组分。本文首先指出了PAN为基体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综述了几种当前存在的基于PAN基的凝胶聚合物改性的制备方法,包括聚合物基质改性法、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改性法、离子液体改性法和制膜工艺改性法等,并对PAN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展望。
对近年来改善Pt催化剂本征氧还原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现Pt基合金催化剂和Me@Pt核壳结构催化剂氧还原能力的增强均与Pt化学键的改变导致中间产物吸脱附能力的变化有关,但Pt基合金催化剂和在动态电位以及强酸条件下具有较低的物理结构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同时,由于Pt催化剂氧还原能力具有高度的晶体结构依赖性,提高催化剂的高活性晶面是改善催化剂氧还原能力的有效措施。
根据新颁布的《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汽车行业标准介绍了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安全性能指标,结合国内外LiFePO4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分析了LiFePO4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耐充电性能和短路、滥用实验情况;认为,LiFePO4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比较好的安全性能。该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可以作为故障诊断和安全隐患排查的关键手段,结合对电池端电压检测、SOC计算来防止电池的过充、过放电。
研究了甲醇电氧化体系的交流阻抗与循环伏安响应特征,分析了恒电流电位振荡的特点。循环伏安曲线中,在正扫描方向有三个氧化峰和一个肩峰,反扫时出现一个不对称氧化峰,认为在该氧化峰低电位一侧存在一个隐藏的氧化峰。交流阻抗图谱对施加电位十分敏感,随着频率降低,施加电位为0.1V时Nyquist图上阻抗点以顺时针方式出现,在0.12V时则以逆时针方式出现,即,阻抗实部在非零有限频率下可以变成负值。在0.13V下阻抗的特征更加复杂。恒流模式下发现电极电位振荡现象,先后出现单周期、双周期、四周期、五周期和六周期振荡行为。恒电流早期出现的振荡周期在1~10s数量级,而恒电流测试后期的振荡行为周期达到26s,振幅可达到0.15V以上。
采用多壁碳纳米管与升华硫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用该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所制备的锂电池,分别在液态电解质和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中进行了充放电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胶态锂硫电池比液态锂硫电池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更高的比容量和比能量。这种胶态电解质抑制了锂硫电池中单质硫本身和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产物多硫化物的溶解。
在催化剂与泡沫镍基板之间,采取涂抹式和表面接触式两种方式制作了具有不同接触电阻的气体扩散电极,通过观察微观形貌从理论上说明两种电极的接触方式引起的放电效果区别;结合在锌空气动力电池中的放电实验,获得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电极催化剂与基板采取表面接触式比涂抹式制作方式产生的电池表观内阻值高0.05Ω,当放电电流密度值为106mA/cm2,放电电压值低0.09V。说明了气体扩散电极由于催化剂与基板接触方式不同引起的接触电阻变化对电池放电状态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